前言
網聯網+教育的時代已經到來,重新審視教育發展的現狀,教育的初心正面臨著極大的拷問。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提出的“教育即生長”對教育本質問題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學啟示。因此,我們對“教育即生長”這一理論進行了重新解讀和再認識。
“教育即生長”的核心觀點與內涵
01 關于生長的起點
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未成熟狀態潛藏著無限可能,這是一種對無限生活的理解、選擇、追求的各種可能。兒童以其成長階段特有的敏感性、好奇心、探索欲望、模仿能力和積極熱烈的情感,賦予“未成熟”更加豐富而有意義的內涵。
02 關于生長的過程
習慣是生長的表現。習慣養成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可塑性最大限度地發展為習慣養成奠定了一定基礎。一方面,兒童通過控制自己的感觀和肢體來控制環境與自身行為以習得動作技能。另一方面,兒童通過參與生活場景,將思維、觀察和反思的模式變成各種技能和愿望,獲得主動思考和主動適應的習慣養成,從而抵制習以為常的傾向。教育過程就是創設促使兒童思維發展的各種情境,提供開放性發展空間,不斷激發兒童的各種天賦潛能,促使兒童不斷向前發展的生長過程。
03 關于生長的結果
教育促進兒童的生長與發展,發展的教育意義就是要尊重兒童的生活。無論是未成熟狀態的可塑性,還是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適應的習慣養成,都蘊含著一種指向未來的積極的建設性力量———生長中的發展。
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要充分給予兒童成長的空間,尊重兒童的天性,將教育內容孕育在豐富的生活場域中,喚醒兒童心靈走向遠方,為他們開啟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智慧之門,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力量。
結語
回歸教育的初心,實現從塑造轉向生長的兒童未來。教育的起點非 “他者思維”而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教育的過程非“刻意塑形”而是“靜待花開”,教育的結果非 “教育焦慮”而是“教育期待”。
教育即生長,是生命內在的、昂揚向上的積極生長。
注:資料整理參考網絡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