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什么是學校文化?
要弄清學校文化,首先必須對文化有所了解。迄今為止,文化是使用頻度極高又最有爭議的一個概念。文化最早源自拉丁文,其本意是指耕作所獲的東西,其后逐漸引申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在我國“文化”是漢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匯,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常與文明并稱。
學者韓民青在《文化論》中統計國內外文化定義有兩百多種,可見對文化的界定實乃見仁見智。
對于學校文化的觀念認識,則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指學校文化包含了校園生活的多種內容,既有物質的也有制度和精神的,從事文化活動的主體是教職員工及學生,活動范圍涉及教學、科研、有組織的或無組織的閑暇生活等,主要體現于一所學校對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綜合要求。另一類是指學校內的學生文化,主要以學生的閑暇的生活為背景,其主要內容是學生組織和社團活動。教育學者鄭金州在其著述中把學校文化界定為“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慣形成的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其中,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觀念層,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發展的精神動力,它包含學校精神和辦學理念等內容,學校精神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創造和積淀下來的、為師生認同和遵循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核心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一訓三風。
為什么要建設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
學校文化是一種氛圍,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學校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的影響,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具有深遠意義。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學校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其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學校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學校文化建設的功能途徑?
凝聚功能——是指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和準則的認同感、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這種高度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環境建設中主要體現在校門文化設計、主題浮雕設計、主題架空層設計、主題墻設計等功能區域。
激勵功能——校園中凸顯的榜樣是這個特定的文化區間內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它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和“魅力效應”是推動學校文化全面發展的能動力。環境建設中主要體現在三風一訓墻、體育文化墻、舞臺設計、讀書角設計、各功能室等功能區域。
導向功能——學校文化具有較深層的價值體系,它為學生提供了行為的規范,把個人行為引導到集體目標上來,學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規范了這樣一種目標范式。環境建設中主要體現在班級文化設計、宣傳欄設計、生物園設計、地理園設計、升旗臺設計、功能性浮雕設計、全套VI標識系統設計等功能區域。
建設良好的學校文化需要全面統籌硬件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種途徑,并且需要學校全員參與共建,學校文化的重要作用決定著它不是單靠學校內某一部門努力就能達到應有效果,它與學校各方面工作都有關系。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要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樹立學校文化全員共建意識,發揮學校師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筑全員共建
的學校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