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
上海一個孩子名叫黃豆豆,
四歲時除了平日上幼兒園以外,
已經開始在周末上數學、
語文和英語課。
中國的幼兒園啟蒙教育理念
雖然旨在使早教充滿輕松愉快氣氛,
事實上卻把幼兒推向了
課后補習班。
某在線教育機構的報告顯示,
中國孩子因為寫作業而睡眠時間減少的現象
從三歲就開始了!
上海姚先生五歲的兒子在幼兒園大班,
已經在準備參加一所私立小學的入學考試。
他給孩子報了五個課外班,
包括鋼琴、小提琴、游泳、
英語、數學和
科學輔導,
還有模擬面試練習!
每門課的時間從60至180分鐘不等!
每天晚上,
孩子除了上這些課外還要
再學習至少一個小時!
......
而我們的鄰國日本,
是如何對待幼兒園教育的呢?
先從幼兒園設計說起
今年日本埼玉縣的小倉朝日幼兒園
迎來了建園50周年
他們特地邀請了
日野比設計事務所重建了園區
而日野比在短時間內就用集裝箱完成了重建。
這是最終成品
▼
日本幼兒園第一眼給人的印象
大多是很樸素的,
因為他們更傾向于在自然環境下
對孩子潛能及創新精神的挖掘,
而不是變成物品的奴隸。
這個集裝箱建成的幼兒園,
既環保,還能再短時間內高效率完工,
更重要的是,
這個建筑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對小朋友有教育意義:
告訴小朋友關于資源再利用及綠色生活的必要。
強調環保責任,
傳達出再創造,
再利用的綠色價值觀。
集裝箱內部加入了大量色彩自然柔和的木質板材,并配以大面積窗戶
自然光線與嵌入天花板的長條燈管,
一同烘托出明亮的室內環境。
室外中部的庭院則是孩童們親近自然的理想場所。▼
內部設施簡單,
大部分空間都可以進行功能轉換,
有大量空曠的空間可以供小朋友自由活動。
衛生間是混合性別的設計,
概念十分領先!▼
幼兒園的名稱和班級的標牌
是采用花園里種植的
日本櫸樹制作的,
即親近自然,
也是對孩子們的生態教育。▼
除了這個集裝箱建成的幼兒園,
日本還有很多幼兒園的設計都十分有特色。
日本是個重視教育的國家,
尤其重視小朋友的教育和
他們生活的教育環境。
比如日野比建筑事務所的另一個育幼所的設計。▼
校園被充滿綠色植物的自然環境環繞,田野、池塘與與樹木隨處可見
小孩子可以直觀、自然地感受到四季的變化。▼
餐廳中設計了兩面大窗,
讓他們可以看到諸如田野與池塘景觀。
這樣的設置讓孩子們可以在就餐的時候
觀賞一整年的景觀。
前側的露臺讓他們可以在陽光和柔風中吃飯,
似乎是野餐一樣。▼
為了發展孩子們的想象力,
在禮堂中隨機布置了燈具,
使得看起來像是天空中的星座一般。
通過觀察星座與互相交流學習,
他們發展了探索、尋找與好奇的能力。
在露臺頂部設計了集水設備,
通過蒸發讓吹進的風變得涼爽。
這一設備在夏天將雙腳浸在水里納涼,
孩子們在此愉快玩耍而并不需要空調。▼
休息室是開放的,
可以讓來客感到放松,
還能增進母親們的交流。▼
花園中還種植了不同的果樹。
果實可以在廚房烹飪,
從而實現育幼所的自給自足。
通過這一設計,
孩子們也發展了感性、好奇心與探索力。
這些設計的核心理念
是讓孩子們在體驗自然之美、
品嘗自然的饋贈的同時真正感受到
對美的熱情和對自然的愛護。
這些幼兒園細致的設計
只是日本幼兒教育的一環,
我們通過這些設計可以感受到日本
對于幼兒教育的用心。
除了這些設計,
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日本的教育。
瑣碎的日常細節,
鍛煉孩子的耐心和自理能力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
幼兒園就要媽媽們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包括
書包
裝毛毯的包
裝餐具的包
餐具盒
裝衣服的包
裝備換衣服的包
裝換下來衣服的包
裝鞋子的包
然后A包多少厘米長,
B包多少厘米寬,
C包放在D包里,
E包放在F包里等。
十分繁瑣...
通過這些繁瑣的生活細節,
可以鍛煉小孩子的耐心,
也讓他們變得有條有理。
這些包都是小朋友自己背著去上學,
家長都是空著手。
這點很值得國內借鑒。
不僅有大大小小的包,
一天也要換多套衣服。
全年去幼兒園上學時
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
穿短褲,
戴貝雷帽(夏天戴草帽),
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兒園,
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
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
鞋子脫下來,
換白色的芭蕾鞋。
到操場玩的時候,
再換自己的鞋子。
更重要的是,
這些都是小朋友自己獨立完成,
媽媽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看著。
日本兩三歲的孩子就已經能自己換衣服,
放聯系手冊、
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
掛手絹等,
而我們中國剛好相反
家長什么能幫的都幫,
直到自己確實無能為力。
通過艱苦條件,
鍛煉孩子的抵抗力和自控力
在日本幼兒園,
冬天無論多冷,
小朋友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
家長還會偶爾帶孩子去斷食療法機構,
排毒療養。
雖然斷食排毒不會餓,
但是孩子要忍住饞,
需要良好的自控力。
從小培養健康意識
日本很重視“食育”,
提倡細嚼慢咽。
在“食育”中,
包括“快樂的進食過程”、
“感謝的心”和“參與意識”,
不僅教孩子正確地吃,
還要從吃中體會出感恩、環保和
節儉的內涵來。
而在國內幼兒園,
吃飯的時候,
老師更多的是提醒調皮的小朋友快點吃。
日本幼兒園里有“大便教室”,
老師扮成“大便先生”到
各個學校登門授課,
告訴孩子們大便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還帶著孩子們用粘土做各種形狀的“大便”,
告訴他們:
哪種大便健康,
哪種不太健康,
應該在飲食上注意什么。
日本小朋友在1歲半就自己擦屁屁,
開始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
在孩子專用的廁所,
放著一大排沖水便器,
孩子一入托就通過保育員人盯人的訓練,
學習正確使用廁所和清潔身體的方法。
完全混班教育
在早上9:30之前,
下午3:30以后,
全園的孩子都在院子里一起玩。
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的感覺,
不禁能讓小朋友玩得開心,
多交到很多朋友。
這樣玩耍同時還可以增進孩子們的交流能力,
讓他們不畏懼和不熟悉的人交流。
數不清的活動,
各種節日都不放過!
爬山,
觀察動物和植物,
撿橡子,
打年糕,
開運動會等等。
日本的幼兒園活動很多,
因為他們認為小孩子就應該
多運動,多玩。
日本幼兒園過一切傳統節日,
女孩節,
男孩節,
納涼節等等,
小朋友可以從過這些節日的同時,
增加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而在中國,
很多幼兒園除了兒童節,
大多數節日都是放假了事。
教育是為了教孩子“笑”和“感謝”!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
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
數學、假名、繪畫、音樂
這些傳統教學項目。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理是
“教孩子們學會笑瞇瞇!”
在日本,
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另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是感恩。
以上為一家日本幼兒園的教育方針。大意如下:
生存力
自信:
發現自己興致勃勃地去做
體貼,交流的能力:
能了解人家關系中對方的想法和感受
人格形成:
能很好的聽取別人的話
然后自己思考再行動
西方有句名言”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一個國家的教育,
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
因為什么樣的教育,
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
什么樣的人會鑄就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而在我們中國,
幼兒園里還時常爆出這樣的新聞。
霉大米,
毒幼兒園,
幼兒園虐童不斷發生。
一個國家的孩子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
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
好好問一問:
我們能為孩子做什么?
能為國家的未來做什么?
下為一則Facebook上累計了1000多萬次點擊的視頻,
很多人看后表示深受感動。
某家幼兒園的匯報演出上,
一個男孩跳箱數次失敗,
一邊哭還是不放棄。
旁邊的同學,
家長和老師都在努力的為他加油。
一次又一次陪他,
最后終于成功。▼